河南辉煌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辉煌科技与高校
105
2024-11-13
“两率”上调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两率”上调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更新时间:2010-12-30 8:22:12 本报记者 张勤峰 在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的冲击波日渐消散后,与其一并调整的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再贷款、再贴现利率逐渐引起了外界的关注。分析人士表示,在货币政策基调正式转向“稳健”的背景下,央行适时提高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是货币条件加速回归正常化的表现,同时也是央行加强通胀预期管理的体现。不过,由于商业银行再贷款与再贴现实际应用较少,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26日“三率齐动” 上周日,在央行再次调高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同时,蛰伏近两年的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也被一并调高。根据央行网站数据,自12月26日起,央行对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利率由原3.33%上调52个基点至3.85%,其余期限亦做相应调整;同时,再贴现利率由1.80%上调至2.25%,上调幅度为45个基点。两者均为自2008年12月23日以来的首次调整。 国泰君安债券分析师周文渊表示,目前中国的利率体系有三个层次,即央行对银行的利率、银行对银行的利率,以及银行对客户的零售利率。再贴现和再贷款是央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而且是前端工具,属于价格工具的范畴。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贷款利率与再贴现利率,可以影响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取得信贷资金的成本和可使用额度,使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发生变化。与此同时,再贷款利率与再贴现利率的调整也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和社会宣传货币政策变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们的预期。 周文渊指出,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货币政策基调正式转向“稳健”的背景下,央行适时提高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可以抑制商业银行向央行贷款,从而减少基础货币的投放量,是货币条件加速回归正常化的表现,同时也是央行加强通胀预期管理的体现。 上海证券胡月晓表示,在央行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之后,货币市场利率随即走高,加之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也已上调,现行利率体系下的主要基准利率已全部提高,实际上形成了货币紧缩的“组合拳”效应,也是价格调控加码的表现。 另外也有分析人士表示,考虑到当前存款准备金率已上升至历史高位,同时公开市场深陷回笼困境,再贷款利率与再贴现率时隔两年之后同步上调,或许表明当局有意进一步丰富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发挥公开市场操作、存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与信贷指导等政策工具之间的协调配合作用。与此同时,长期来看,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的调整也有利于建立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完善中央银行利率体系和提高中央银行对市场利率的引导能力。 象征意义大 尽管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的变化,再一次明确传达了货币政策收紧的信号,但由于再贷款与再贴现在国内应用较少,其象征意义恐怕要大于实际作用。有意思的是,再贷款、再贴现利率虽然与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并于26日上调,但在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的“光环”掩盖下,其变动直到本周三才逐渐为外界所关注。 周文渊表示, 由于我国利率还没有实现市场化,因此央行对银行的利率较少运用,原因在于银行对再贴现和再贷款的需求不大,除非出现流动性危机。此次央行上调这两项利率,对市场的影响比较小,由于传导链条不畅通,对市场资金面的影响基本上不会带来明显冲击,尽管会对市场心理造成一定影响。债券市场方面,近来市场收益率上行主要是基于央行加息和短期银行资金面紧张造成的,短期来看,债券市场的疲软难以改变。 据某银行间人士介绍,1993年至1997年间,再贷款曾经是中国调控货币量最灵活的手段,但1997年后,作为基础货币主要支持对象的商业银行资金需求不大,再贷款作为基础货币主渠道的作用已经退居次位,目前银行融资主要通过银行间市场完成,几乎没有进行过再贷款。而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金融机构累计向中央银行办理再贴现的规模也只有979亿元。该人士表示,由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融资意愿不强,再贷款与再贴现政策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因此在我国宏观金融调控中所发挥的实际作用较为有限。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