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锦家置业有限公司 锦家置业
109
2024-11-13
——别样的“团圆”故事
11日,在位于北京的中建三局月坛北街25号院项目部,工人们在吃团圆饭。新华社
春节是中国人最看重、最具仪式感的节日。今年,上亿人响应号召留在原地过年。许多在异乡打拼的人,第一次春节不回家。
奋战在抗疫病房,奔忙在大街小巷,暂留在企业工地,独守在出租屋内,隔离在中高风险区……换个姿势过年,换种方式“团圆”,但亲情不减,爱与温暖不变。
正是这些故事,拼成了辛丑年春节最特别的记忆。
人间无恙,便是最大团圆
大年三十。儿科医生杨英伟,还在医院照顾10多名新冠肺炎患儿。
此时,石家庄已从紧张的疫情防控形势恢复常态,街头巷尾透出浓浓的年味。但对杨英伟和一线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来说,年味是忙碌,是坚守,是对生命的呵护。
她所负责的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建华院区儿科,10多名确诊患儿中最大的12岁,最小的仅9个月。
“30多天了,孩子的治疗和所有生活起居都得管,就没想过春节能回家。疫情不退,我们就不能退。”杨英伟语气干脆,麻利地换上防护服,快速走向病房。
患儿背后,还有家长们在焦急等待。人间无恙,便是医护人员心中最大的团圆。
“许多时候真累到虚脱,但孩子们反过来给我们信心和勇气。牛年的最大心愿,莫过于他们早日康复、与家人团聚。”她说。
在本轮疫情的重灾区,距离石家庄1700公里的黑龙江望奎县,家中6人确诊住院的贺尚影并不慌乱。
“我家7口人,除我之外都感染了,都在医院。”她坦言,“说一点不害怕,是假的。但我相信医护人员会全力救治他们。”
除夕,她独自一人在家包饺子。贺尚影告诉记者,居家隔离期间,政府发了米面肉油等年货,啥也不愁。这个春节哪也不去了,大家都能理解。
晚上7点多,手机弹出了好消息:望奎县疫情风险等级由高风险调整为中风险。她特别高兴:“平安才有幸福年。”
回家会迟到,但爱从不缺席
对于一年到头在外务工的农民工,就地过年是个很不容易的决定。
37岁的木工庹云飞来自重庆彭水,受疫情影响,去年春节就没回家。
“本来今年我想着怎样都要回去,还答应两个孩子带些北京的糕点。”他说着,眼里饱含愧疚。
大年三十上午,他所在的中建三局月坛北街25号院项目,还有上百名工人在忙碌。庹云飞告诉记者,等工程完工,一定要回去开一次家长会,这是他对孩子们的承诺。
千山万水,望穿回乡路。
在广东打工12年的张克家,原本无奈地放弃了回湖南老家过年。
“隔离14天,不如多挣五六千。但80多岁的奶奶眼睛不好,刚做了手术,平时视频也看不见我,只要有可能,还是想回家看看。”他说。
随着国家严控地方防疫“层层加码”,2月1日晚,家人打来电话说回村不用隔离了。张克家简直开心得飞起,核酸检测后,立马开车向着家的方向奔去。
回家或许会迟到,但爱从不缺席。
别样的春节,用心默默守护
亿万家庭欢度春节,背后是千千万万值守岗位的“无名英雄”。对铁路人来说,今年客流减了,但职责一分不减。
西安北站。位于候车室和站台上空的“马道”间,共有60多台风机,近500个出风口、1300多个风口滤网,是消毒消杀确保候车室环境安全的关键。
零点刚过,28岁的张新波背着7斤重的工具包,手提消毒喷壶,钻进光线微弱、狭小的“马道”迷宫。一趟作业流程下来,已近凌晨4点。
“我们对车站所有出风口滤网坚持每天消毒一次,三天更换一次。”他说,为了旅客出行安心,所有辛苦都值得。
特别的春节,人们通过包裹传递“亲情”。“快递小哥”比平时更忙,日夜奔走在大街小巷。31岁的刘阔便是其中一员。
独自留在北京过年,他更牵挂老家的亲人们。“听说降成低风险了,整个人都有干劲,每天都到晚上11点,挣得也比平时多。”他一边抹汗一边说。
刘阔老家在河北石家庄市东五楼村,此前村里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采取了封闭管理,父母、妻子和两个孩子都在村里。
除夕,快递量总算少一点。晚上8点多,收工。刘阔邀请同事到他租住的平房,串点羊肉串,配两个小菜,庆祝新年,更庆祝老家平安。
换个姿势过年,换种方式成长
第一次自己置办年货、第一次学着父母的样子贴对联、第一次“操刀”年夜饭……留在异乡的年轻人,换种姿势过年,换种方式成长。
除夕一早,27岁的李莎就被急促的敲门声叫醒——家里寄的最后一个包裹到了。打开纸箱,满满装着炸好的酥肉。
远在重庆的父母担心女儿吃不到家乡味,过去半个月将腊肉、腊肠等几十斤美食打包,一箱箱快递到北京。
虽然头一回和父母分开过年,但对李莎来说,能吃上一口家乡的味道,这年也就有了滋味。
这个春节,无数年轻人就地过年,也让深圳呈现前所未有的热闹。
工作不到3年的刘月天,大年三十晚上和同事们擀皮、调馅、包饺子,保持北方人过年的“仪式感”。
往常这时候,他已躺在郑州家里的沙发上刷手机,等着爸妈做的年夜饭上桌。
“没想到以往在家过年啥都不干,今年自己居然成了主力担当,为大家‘洗手作羹汤’。”刘月天笑着说。
点了“天南地北”的外卖,吃着“亲手炮制”的饺子,他拨通了爸妈的视频,向他们拜年,让远方的亲人放心。
致敬过去一年,致敬不凡的自己
过春节,洋溢着亲情和温暖;辞旧岁,迎来春天第一缕曙光。
大年初一清早,锅架上土灶,点燃柴火,烧热水,28岁的湖南永顺县石堤镇团结村村民李明友和妻子忙着张罗牛年第一顿饭。
因儿时被毒蛇咬伤失去半条胳臂,妻子也有残疾,父亲有间歇性精神病,李明友的家境一度十分困难。
得益于精准扶贫帮扶,他盖起了新房,干起了副业,还掌握了养殖技术。新的一年,生活更有奔头,日子更有盼头。
“我还要扩大鸡鸭养殖规模,顺便把辣椒也种起来。”李明友盘算着,“村里这几年变化很大。人只要勤劳、肯做,一定会越来越好。”
四川大凉山,彝族没有过春节的习惯,昭觉县龙沟乡阿米尼村的石扎阿来和乡亲们在大年初一却换上盛装。等乡亲们聚齐,石扎阿来拨通了拜年视频。
“夏书记,给您全家拜年了!兹莫格尼(彝语:吉祥如意)!”
43岁的夏纪毅是西南医科大学的副教授。2017年受四川省选派,他奔赴大凉山,担任昭觉县龙沟乡脱贫攻坚专职副书记。
三年来,他带领村民建成250多亩高海拔黄芩种植基地,直接带动近600名贫困人口脱贫。他还自掏腰包成立了基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2020年底帮扶期满,回到城市,夏纪毅却若有所失。“直到现在,还经常会梦见我的彝族乡亲们。时刻牵挂他们是不是这里不好,那里有困难了。”他说。
他没有告诉乡亲们,自己已经向组织申请再回大凉山工作。
不负韶华,不负春光。万物可期,人间值得。
牛年已至,这一个个故事犹如一颗颗种子,种下力量,孕育希望。
(据新华社北京2月12日电)
来源: 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