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中卖比买多好吗一只股票卖的人多好吗
50
2025-01-29
7月23日,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100周年专题展在京开幕。“中国地质博物馆百年专题展”上有哪些精品?这些藏品中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接下来,《北京科技报》记者就和专家一起“细品”30件难得一见的藏品。
文/记者 李荔
中国地质博物馆始建于1916年,以宝石、矿物、岩石及古生物化石标本典藏、科研和科普为发展方向的中国地质博物馆,是中国最早的公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也是北京地区建馆最早的博物馆。
它在100年的发展过程中,馆藏标本数量从最初的几百件发展到目前的22万余件,居亚洲同类博物馆之首,其中有蜚声海内外的中华龙鸟等恐龙系列化石,精美的辉锑矿和黑柱石等中国特色矿物标本,以及包括全球罕见的“沙弗莱石”在内的种类繁多的宝石、玉石等一大批世界级、国宝级珍品。
██宝石篇(按宝石声誉排名)
采访专家>>>
季荣伦(北京珠宝艺石协会顾问、观赏石专业委员会主任)
1.“沙弗莱石”:国际珠宝界“宝石中的圣女”
矿物名称:铬钒钙铝榴石
主要成分:钙铝硅酸盐
主要产地:非洲东部、包括肯尼亚、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以及赞比亚。
特点:好的沙弗莱石具有“三高”的特点:一是高饱和度,绿色浓郁;二是高亮度,折射率高,呈完全透明状,外观看起来要比其他许多宝石明亮耀眼许多;三是高净度,杂质极少。天然宝石完全透明的非常稀少,而铬钒钙铝榴石就属于这非常稀少的一种,其净度在绿色宝石中首屈一指。
价值:沙弗莱石的开采难度非常大,需要熟知地质结构、动作迅速,因为沙弗莱石出现在岩石裂缝中,而岩石裂缝经常在开采的过程中便突然消失了,只有将这些石头打破,我们才能看到那美丽可人的绿色。而且个头大的沙弗莱石非常罕见,2008年苏富比以80万港元成交了1枚10.30克拉的沙弗莱石戒指;2009年5月一枚梨形的沙弗莱吊坠便以170500瑞士法郎成交(116.80614万)。
馆藏特点:地质博物馆馆藏的这件铬钒钙铝榴石是钙铝榴石中最名贵的一个品种,为翠绿色,椭圆切割达144.45克拉的铬钒钙铝榴石,实属罕见珍品,是馆里的镇馆宝之一。
2.钻石:珠宝界公认的宝石之王
矿物名称:金刚石
主要成分:碳
主要产地:世界各地均有钻石产出,已有30多个国家拥有钻石资源,年产量一亿克拉左右。产量前五位的国家是澳大利亚、扎伊尔、博茨瓦纳、俄罗斯、南非。这五个国家的钻石产量占全世界钻石产量的90%左右。
特点:钻石是唯一一种集最高硬度,强折射率和高色散于一体的宝石品种。它在天然矿物中的硬度最高,其脆性也相当高,用力碰撞就会碎裂。
价值:世界五大珍贵宝石为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和猫眼,其中钻石居五大珍贵宝石之首,被誉为宝石之王。衡量一颗钻石品质的标准主要有四个维度,即重量、净度、色泽和切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4C标准”。这个标准由GIA(美国宝石学院)创立,是目前在世界上包括中国最为主流的钻石评价标准。基于4C标准,继而决定钻石价格。 2014年9月9日,采掘自南非的一颗重达232.08克的白钻以其“不同寻常的大小和透明度”令人惊叹,目前估价为1000万英镑(约为9900.99万元人民币)。
馆藏特点:此钻石产于山东,晶形完整透明,属于原石标本。像这样重达17.56克拉的钻石晶体在山东钻石矿中较为难得。
3.红宝石:鸽血红全球公认为最美颜色
矿物名称:刚玉
主要成分:三氧化二铝
主要产地:缅甸、中国、泰国、斯里兰卡、越南。
特点:红宝石中微量铬元素使它显红色,铬含量越高越红。通常红宝石具有二色性,一般红宝石都会呈现紫红色或者粉红色,要想达到鸽血红相当不容易,其中缅甸莫谷鸽子血红宝石最为著名。
价值:天然红宝石少之又少,十分罕见。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大一颗鸽血红红宝石重55克拉。但大多数此种宝石很少超过2克拉。
馆藏特点:一般来说,“鸽子血”是形容红宝石的颜色浓郁鲜艳,就像鸽子血一般红艳,是公认红宝石最美的颜色。“鸽血红”红宝石,既珍贵又稀有。
4.星光蓝宝石:世界五大珍贵高档宝石之一
矿物名称:刚玉
主要成分:三氧化二铝
主要产地:主产地为斯里兰卡和缅甸等国,我国山东亦有产出
特点:蓝宝石内部生长有大量细微的称作金红石的矿物后,打磨成弧面形的宝石顶部会呈现出六道星芒。以色正色纯,星光居中,清晰者为上品。
价值:蓝宝石被称为“帝王石”,是世界五大珍贵高档宝石之一,星光蓝宝石是蓝宝石中的“极品”。宝石的六道星线的交汇点是否位于宝石中央?星线是否完整、明亮?随着光线和手指的转动,星线是否也会灵活移动?肯定的回答越多,宝石的价值越大。颜色艳丽的红色和蓝色的星光宝石是最有价值的,如果星线符合上述条件且较透明,价值是非常高的。现珍藏在纽约历史博物馆内、重达563克拉的“印度之星”,星光完美,没有瑕疵,堪称稀世珍宝。
馆藏特点:这块来自缅甸,重21.73克拉的星光蓝宝石,色彩靛蓝,属难得精品。目前,国际宝石界公认,在世界主要蓝宝石产地中,缅甸和斯里兰卡的蓝宝石质量最佳。
5.金绿猫眼:最著名最珍贵的高档宝石
矿物名称:金绿宝石
主要成分:铝铍氧化物
主要产地:世界上最著名的猫眼产地为斯里兰卡西南部的特拉纳布拉和高尔等地,巴西和俄罗斯等国也发现有猫眼石,但是非常稀少。
特点:具有猫眼效应的称之为金绿猫眼;具有变色效应的变种叫变石,二者都属于高档宝石的品种,都是极为罕见和贵重的。在所有具有猫眼效应的宝石中,以金绿宝石猫眼最为著名和最为珍贵。
价值:金绿猫眼产量稀少,坚固耐久,灵活美观而显得特别珍贵。猫眼石是高贵的宝石,一般重几克拉的优质猫眼就非常珍贵,其价格可与优质的祖母绿、红宝石相当。在伊朗王冠上,有一颗重147.7克拉的黄绿猫眼,是稀世珍品。在美国自然博物馆也藏有一颗47.8克拉的优质猫眼。
馆藏特点:这款重28.31克拉,产自斯里兰卡的金绿猫眼,属于珍贵高档宝石之一。它的晶体中管状包裹体平行排列,切磨成弧面宝石时,其反射光线形成灵动的线状像猫的眼睛一样的光带,当入射光线角度变动时,猫眼一开一合,甚为灵动美丽。
6.田黄:世界上最具魅力的奇珍玉石之一
矿物名称:多种矿物集合体
主要成分:油开石 、高岭石、珍珠陶土、伊利石、叶蜡石等
主要产地:福建寿山
特点:“田黄”是我国特有的名贵雕刻石料,是制作印章的珍品石材。“石皮”是田黄石的主要标志之一,绝大多数田黄石外表都有皮层包裹,有无石皮是鉴定田黄石原石的一个重要依据; 而且,田黄石的肌理表皮组织比较有特点,表皮都会出现密如织网的细萝卜纹,而且疏密有致、条理不乱。同时,大部分田黄石或多或少都带有裂格,多呈现于表层,交叉状,如龟裂纹。此外,田黄石的手感类似软玉,质地温润、细腻、凝嫩。其在光线透照下,石心皆泛黄红之光。
价值:古人云“一两田黄三两金”,近几年,由于田黄的矿脉资源已近枯竭,因此它的身价也是一路飙升。乾隆皇帝把田黄石视为“独尊”上品。当年乾隆得到一枚真田黄后雕刻而成,并作为帝王秘笈代代相传。田黄是极其罕有和珍贵的,是世界上最具魅力的奇珍宝石之一。
馆藏特点:像凝固了的蜂蜜,浆脂饱满油性十足,这块产自福建的田黄,是极稀有的天然宝石。田黄石为寿山石中的一个品种,石质温润玲珑剔透,甚受藏家和玩家追捧。以金黄色为上乘,另有黄白双色称为银包金或金包银者均为佳品,如今质色俱佳的田黄石被尊称为帝王之石。
7.欧泊:世上最美丽和最珍贵的宝石之一
矿物名称:具有变彩效应的蛋白石
主要成分:二氧化硅
主要产地:澳大利亚是欧泊最重要的产出国,欧泊是在在表生环境下由硅酸盐矿物风化后产生的二氧化硅胶体溶液凝聚而成的,也可由热水中的二氧化硅沉淀而成。
特点:欧泊石(贵蛋白石)的最大优点,是具有绚丽夺目的变幻色彩,叫做“变彩”。欧泊原料的蛋白石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具有“变彩”的贵蛋白石;一类是没有变彩现象的普通蛋白石。贵蛋白石是由无数个极小的非晶质二氧化硅小圆球组成,小圆球的直径都相同或相近,并能在三维空间作整洁的排列,这些整齐排列的小球像光栅一样,当白光射在上面后即发生衍射,衍射成彩色的光谱。对于普通蛋白石,它也是由二氧化硅小圆球组成,但小球的直径大小不一,分布杂乱无章,排列无一定方向,因而只会呈现一种暗淡的白色,故不能作为宝石原料。
价值:欧泊的价值依赖于众多的因素:颜色、变彩、净度、大小等,这些都在欧泊的价值评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欧泊通常用“克拉”为单位来计算价格。其他重要的因素也包括切割、打磨、尺寸和形状。黑欧泊是指在深色的体色上呈现出明亮变彩,它是最著名、最罕见和最昂贵的欧泊品种。美国史密森学院珍藏世界最大一块珍贵欧泊,重355.19克拉。
馆藏特点:这块欧泊石主要产自澳大利亚,由于光的衍射而形成迷人的红黄蓝绿等多色变彩,属于代表忠诚的神圣的名贵宝石,成品的变彩越丰富价值越高,为十月生辰石,深得人们喜爱。
8.翡翠: 被誉为“玉石之王”
矿物名称: 硬玉为主的多矿物集合体
主要成分:铝钠硅酸盐
主要产地:珠宝市场上优质翡翠大多来自缅甸北部的雾露河(江)中上游地区,它产地很少,缅甸是产量最高品质最好的国家,所以翡翠也被称为“缅甸玉”。
特点:翡翠是多晶质组成,它是由无数小晶体组成的,有的很细,颗粒小至0.01mm,有的较大,可达2mm。这些小晶体,互相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天然的玉石中,翡翠的颜色最为丰富:白色、黄色、蓝色、紫色、青色、黑色等,形成了全色的七彩。这些色彩中以翠绿色为上。
价值:翡翠的颜色丰富多彩,其中绿色为上品。世界上最著名的翡翠制品是清末慈禧太后的陪葬物。有两枚举世罕见的翡翠西瓜和翡翠白菜。另外,1989年由北京玉器厂制做的翡翠巨型玉雕“岱岳奇观”,是近代玉雕的稀世之作。所用翡翠原料重363.8公斤,作品加底座后高102厘米,宽88厘米,厚60厘米,历时近七年,堪称国宝。全世界最大的一块翡翠重达33吨,1982年在缅甸北郊丛林中被发现。为运送这块翡翠,专门修筑了一条130公里长的公路。
馆藏特点:此翡翠摆件中“鱼戏莲叶间”为清代作品,颜色鲜艳,红绿分明,结构细腻,水头足,加上精美的雕刻,为难得的馆藏珍品。
9.和田玉:中国四大名玉之首
矿物名称: 以透闪石为主的矿物集合体
主要成分:含水的钙镁硅酸盐
主要产地:盛产于新疆南部的和田地区,其他产地还有俄罗斯、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特点:按颜色分有青玉、白玉、青白玉、黄玉及墨玉等。和田玉以温润或油性为第一特征,质地温润的羊脂白玉为最佳。
价值:和田玉实际上就是软玉,这是因为我国所产软玉主要在昆仑山脉一带,而且以新疆和田地区所产和田玉质量最好。和田玉一直被誉为中国的国石,在中国已经有千年观赏和收藏历史。
馆藏特点:此件白玉为清中期作品,籽料质地细腻油润,白如凝脂,为和田玉的上品。
10.独山玉 :中国四大名玉之一
矿物名称: 由斜长石和斜黝帘石组成的矿物集合体
主要成分:钙长石、黝帘石等
主要产地:河南南阳市北8公里的独山
特点:独山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因产于河南省南阳市的独山而得名。独山玉色泽鲜艳,质地细腻,透明度和光泽好,硬度高。独玉的色彩丰富、分布不均、浓淡相间,同一块玉石中常因不同的矿物组合而出现多种颜色并存的现象,是独玉的主要特色。
价值:独山玉的品质评价仍以颜色、透明度、质地、块度为依据,透明度以半透明和近透明为上品,块度愈大愈好。
馆藏特点:此藏品玉质精良,色彩鲜明,造型规整,线条流畅,工艺严谨,实属艺术典范。
██矿物标本篇
(按矿物标本的实际体积由小到大排序)
采访专家>>>
张作衡(中国地质科学院 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1.自然金:提炼金的最主要来源
主要成分:金
标本规格:9cm×5cm×9cm
标本产地:四川甘孜
特点:颜色呈金黄色,密度大,延展性强,通常呈树枝状、粒状或鳞片状,较少呈不规则的块状。
用途:肉眼可见的自然金主要为石英脉中的原生自然金,或者是河流中的砂金,大块的砂金又被称作“狗头金”,砂金的出现能指示河流上游存在原生金矿床。
金能作为货币使用,同时也被用于制作珠宝首饰,自然金很早便被人类用于制作饰品,如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收藏的商周时代的“太阳神鸟”便是用20克自然金制作而成。
2.萤石:提取氟的重要矿物
主要成分:氟化钙
标本规格:12cm×11cm×6cm
标本产地:印度
特点:颜色鲜艳,常呈紫、蓝、黄、绿和无色,透明度高,部分萤石能发荧光;主要为气成热液矿物,常与石英、方解石、重晶石、方铅矿等矿物共生,在花岗伟晶岩、黄玉花岗岩中也能形成。
用途:萤石的形成通常伴随W、Sn、Nb、Ta等矿床的形成,对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如我国湖南柿竹园超大型W-Sn矿床中便含有大量萤石。
由于萤石色彩多样,透明度高,颗粒大、晶型好的晶体可以用作观赏宝石,能发荧光的萤石可用于制作“夜明珠”。此外,工业上常用于制作氢氟酸,在炼钢和生产玻璃过程中可作为助熔剂,促进铁和玻璃原料的熔化。
3.绿柱石:提取金属铍
标本规格:15cm×13cm×18cm
标本产地:塔吉克斯坦
特点:呈六方柱状晶型,常为绿色,也见浅蓝色、黄色、白色、粉红色和玫瑰色,根据颜色不同可以分为海蓝宝石(淡蓝色),祖母绿(深绿色),金色绿柱石(金黄色),铯绿柱石(粉红色),玻璃光泽;主要产于花岗伟晶岩中,云英岩及高温热液脉中也有产出。在美国的新英格兰曾发现一个5.5米×1.2米,将近18吨重的巨大绿柱石晶体。
用途:绿柱石作为矿物主要用于提取金属铍,也常用于制作首饰。
4.辉锑矿晶簇:含锑合金用于制造军事武器
主要成分:锑的硫化物
标本规格:14cm×11cm×24cm
标本产地:湖南新化冷水江
特点:铅灰色,强金属光泽,常呈柱状、针状、放射状或块状集合体。常与黄铁矿、雌黄、雄黄、辰砂、方解石、石英等共生于低温热液矿床,是最为常见的锑矿石。
用途:辉锑矿是提取锑的重要原料,锑能增强金属合金的物理性能,含锑合金常被用于制造坚固的轴承、工业器械、军事武器等。
5.红锌矿晶簇:常用于提炼锌
主要成分:氧化锌
标本规格:24m×24cm×9cm
标本产地:捷克
特点:常呈橙黄色,带暗红光,金刚光泽,常见复六方单锥晶型,常有锰、铅、铁等替代锌,形成锰-红锌矿、铅-红锌矿和铁-红锌矿的变种。在花岗伟晶岩中常形成晶粒粗大的红锌矿集合体。
用途:常用于提炼锌以及制造氧化锌、氯化锌、硫酸锌、硝酸锌等,产于花岗伟晶岩晶洞中含杂质少、晶体粒度大的红锌矿可作为观赏宝石。
6.斜方砷铁矿:用于制取元素砷、砷酸和砷化物
主要成分:砷化物
标本规格:22cm×19m×13cm
标本产地:内蒙古赤峰黄岗梁
特点:银白色至钢灰色,晶体常呈柱状,集合体常呈粒状、致密块状,金属光泽。主要产于热液矿床中,与毒砂等共生,是砷矿床的主要矿物之一。
用途:可用于制取元素砷、砷酸和砷化物。
7.黑柱石:矿晶爱好者的新宠
标本规格:45cm×25cm×28cm
标本产地:内蒙古赤峰黄岗梁
特点:黑柱石-黑色,油脂光泽或半金属光泽,常呈柱状晶型。
用途:黑柱石常产于接触交代铁矿床中,与钙铁榴石、钙铁辉石等矽卡岩矿物共生,因此,可作为与基性岩体相关的矽卡岩型矿床的找矿指示矿物。黑柱石晶型好者可作为观赏石。
8.白钨矿:金属钨的主要来源
主要成分:钨
标本规格:44cm×30cm×35cm
标本产地:四川平武雪宝顶
特点:白钨矿-白色、米黄色,油脂光泽,常呈粒状晶型,紫外光下能发蓝色荧光,常形成于矽卡岩矿床中。
用途:白钨矿是金属钨的主要来源,而钨用于制造灯丝、超硬模具、光学仪器、化学仪器和军事器械等,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9.毒砂晶簇:制作砒霜的原料
主要成分:铁砷的硫化物
标本规格:48cm×15cm×57cm
标本产地:湖南香花岭
特点:锡白色至钢灰色,金属光泽,常呈柱状晶体或呈粒状和致密块状集合体,常产于高温或中温热液矿床中。
用途:金矿床中的毒砂通常含金,因而毒砂是否含金可以作为金矿床的找矿标志。毒砂又被称作白砒石,可用于制取砒霜(As2O3)。
10.方解石:重要的光学材料
主要成分:碳酸钙
标本规格:64cm×54cm×34cm
标本产地:湖南郴州
特点:方解石的色彩因其中含有的杂质不同而变化,如含铁锰时为浅黄、浅红、褐黑等等,但一般多为白色或无色。无色透明的方解石也叫冰洲石,这样的方解石有一个奇妙的特点,就是透过它可以看到物体呈双重影像,因此,冰洲石是重要的光学材料。
用途:方解石是石灰岩和大理岩的主要矿物,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用途。普通方解石是制作水泥的重要原料,另外石灰岩可以形成溶洞,洞中的钟乳石、石笋汉白玉等都是由方解石构成的。
██ 化石篇
(按化石年代先后排名)
采访专家>>>
徐光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1.圆筒帽天山虫: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提供证据
化石类别:蠕形动物
化石年代:早寒武世(5.41-5.4亿年前)
化石规格:14cm×11 cm
化石上圆筒帽天山虫规格:4.5cm×0.2 cm
化石产地:云南昆明
化石特点:帽天山虫在中国云南澄江县帽天山发现。它身体细长,呈圆柱状,身体长有发达的肌肉,运动依靠肌肉收缩使身体产生的波浪弯曲来游泳,平时潜伏在海底的软泥中。
化石价值:圆筒帽天山虫的发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提供重要证据。
2.短额隐球接子(寻常亚种):为中寒武世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依据
化石类别: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
化石年代:中寒武世(5.4-5.23亿年前)
化石规格:2.5cm×1.9 cm
化石上短额隐球接子(寻常亚种)的规格:1.3cm×0.6 cm
化石产地:安徽青阳
化石特点:短额隐球接子是中寒武世八卦庙组的三叶虫化石带重要组成部分,为游泳滤食性动物,生活在大陆斜坡上。
化石价值:短额隐球接子的发现为中寒武世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提供重要依据。
3.标准中华正形贝:研究地层划分和对比的重要依据
化石类别:腕足动物门,有铰纲
化石时代:早奥陶世(4.85亿年-4.70亿年前)
化石规格:0.9cm×0.9 cm
化石产地:湖北宜昌
化石特点:两壳平凸,壳面饰有简单的壳线, 这块标准中华正形贝主要分布于早奥陶世地层中,是一种主要生活于泥质、粉砂质、相对浅水陆棚区的腕足动物。奥陶世是奥陶纪早期,奥陶纪是古生代的第二个纪,开始于距今约4.8亿年。
化石价值:标准中华正形贝在东亚分布较广,是地层划分和对比的重要依据。
4.祁东粘眼虫:对研究当时沉积环境有重要意义
化石类别: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
化石时代:中奥陶世(4.70亿年-4.58亿年前)
化石规格:4.5cm×2 cm,化石上祁东粘眼虫的规格:2.4cm×1.5 cm
化石产地:湖南祁东
化石特点:祁东粘眼虫是湘鄂西部地区中晚奥陶世的三叶虫化石带的组成之一,生活在陆棚边缘滞流盆地环境。
化石价值:祁东粘眼虫对研究当时的沉积环境有重要的意义。
5.包阳都匀鱼:对研究我国华南泥盆纪地层有重要价值
化石类别:无颌纲,盔甲鱼亚纲
化石年代:早泥盆世(4-3.6亿年前)
化石规格:12cm×7cm
化石产地:贵州都匀
化石特点:包阳都匀鱼属于无颌类盔甲鱼类,主要产于贵州,是盔甲鱼类群在经历一次大规模绝灭后在早泥盆世埃姆斯期出现的新类型。
化石价值:包阳都匀鱼在无颌类的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对推动我国华南泥盆纪地层对比研究、恢复古地理与古环境等也有重要价值。
6.玉门中华猎兽:我国最早发现的肉食恐头兽类
化石类别:爬行动物纲,兽孔目
化石年代:晚二叠世(二叠纪:2.99亿年-2.5亿年前)
化石规格:35cm×20cm×13 cm
化石产地:甘肃玉门
化石特点:玉门中华猎兽发现于甘肃玉门大山口晚二叠世的地层中。它是我国最早发现的肉食恐头兽类。该化石的发现将原始恐头兽类的地理分布范围从南非、东欧扩展至了东亚。
化石价值:玉门中华猎兽对探讨当时陆生脊椎动物的分布和演化具有重要价值。
7.奥勃鲁契夫银杏(相似种):有助于研究地史期银杏类植物
化石类别:裸子植物门 银杏纲
化石年代:早—中侏罗世(侏罗纪:2.05亿-1.44亿年前)
化石规格:10cm×9 cm,化石上奥勃鲁契夫银杏(相似种)规格:7.5cm×4.5 cm
化石产地:辽宁朝阳
化石特点:奥勃鲁契夫银杏是侏罗纪银杏类植物。
化石价值:它对地史时期银杏类植物发展、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对推动我国中生代植物群及其含煤地层对比研究、恢复古气候与古环境等也有重要价值。
8.渐尖枝脉蕨:研究地史时期真蕨类植物有重要意义
化石类别:蕨类植物门 真蕨纲
化石年代:中侏罗世(侏罗纪:2.05亿-1.44亿年前)
化石规格:6.5cm×4 cm
化石产地:辽宁北票
化石特点:镰刀型羽片,中脉笔挺,这块渐尖枝脉蕨是侏罗纪时期的真蕨类植物。
价值:它对地质发展历史时期(地史时期)真蕨类植物发展、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9.奥帕尔贝利亚斯菊石:对研究晚侏罗世菊石化石带有重要作用
化石类别:软体动物门,头足纲
化石年代:晚侏罗世(侏罗纪:2.05亿-1.44亿年前)
化石规格:5.5cm×4.5cm×1 cm
化石产地:西藏聂拉木
化石特点:奥帕尔贝里亚斯菊石主要产于我国西藏晚侏罗世的海洋沉积地层,是游泳肉食者。
化石价值:它对于晚侏罗世菊石化石带的划分和对比有重要作用。
10.原始中华龙鸟:“鸟类起源于恐龙学说”的重要依据
化石类别:爬行纲,蜥臀目
化石年代:早白垩世(1.37亿年-6500万年前)
化石规格:62cm×26 cm
化石产地:辽宁北票
化石特点:1996年,辽宁北票四合屯地区的义县组地层中,发现了第一块原始中华龙鸟化石标本。最初这个标本被认为是鸟,后经详细研究将其归于蜥臀目兽脚亚目美颌龙科,是一种两足行走的小型食肉恐龙。
化石价值: 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是恐龙化石研究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不仅对研究鸟类起源,而且对研究恐龙的生理、生态和演化都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鸟类和以原始中华龙鸟为代表的带“毛”恐龙中发现的两种黑色素体的研究,科学家发现纤维状“毛”状结构与鸟类羽毛有同源性,同属皮肤衍生物,而不是皮肤内的纤维,这一发现倾向支持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同时也为复原带毛恐龙身体的颜色提供了科学根据。
供图:中国地质博物馆
(本文由北京科技报社全媒体中心采编制作,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新媒体编辑/黄珊)